落户咨询网

栏目导航
留学生落户栏目

恰同学少年青春正当时,谷超豪、金重远留学档案在复旦大学展出

栏目:留学生落户 人气:0 发布日期:2022-12-27 来源:网络

落户咨询二维码  

恰同学少年青春正当时,谷超豪、金重远留学档案在复旦大学展出

(恰同学少年青春正当时,谷超豪、金重远留学档案在复旦大学展出)

  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和时任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洛夫斯基的合影、以29票全票通过论文答辩的决议书复印件,还有知名学者金重远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深造期间的珍贵实物档案……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留学生赴苏俄留学100周年,由市委统战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欧美同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市9所高校联合承办的“恰同学少年——留苏档案见证百年复兴路图片巡回展”于12月8日起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二楼志和堂开展。

  一同展出的还有由学校档案馆、图书馆、数学科学学院、历史学系等部门提供的谷超豪、金重远等留苏复旦人的珍贵实物档案。

  开展当天,谷超豪、金重远家属代表谷晓明、金松来到现场,特别讲述了父亲的留苏往事。

  一张张图片、一份份历史资料的呈现,留苏学生踊跃归国、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血场景立体呈现在师生面前,步履之间,走过的是一段峥嵘岁月。

  莫斯科大学的第一位中国博士

  “这张照片我从小看到大,印象很深,直到最近才感到它的份量是那么重。”在展览现场一张黑白照片前,笑面盈盈的谷晓明停下脚步感慨道。

  谷晓明观看父亲谷超豪实物档案

  这张谷晓明口中“稀松平常”的照片里正是他的父亲、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和当年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洛夫斯基的合影。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国内“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背景下,一大批留学人员远赴苏联学习,像种子一样撒向苏联广袤的土地,奋力生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蓄力量。

  谷超豪先生实物档案

  “社会主义需要数学!”毛泽东曾这样对谷超豪的恩师苏步青说。在苏步青的推荐下,1956年,30岁的副教授谷超豪,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开启了为期3年的留苏生涯。

  妹妹谷月卿还记得,在谷超豪出发那天,他穿得“又脏又乱”,但谷超豪只说:“我忙得不得了,等开车了我再换衣服”,在那时候,凡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均由国家提供必须的生活用品,每人一套西装和棉大衣。但谷超豪还是忙得顾不上打扮,就这样踏上了开往苏联的列车,奔向更远的、未知的北方……

  1959年,莫斯科大学校长彼得洛夫斯基院士(右)祝贺博士生谷超豪答辩成功

  谷超豪回忆留苏的岁月“处处是温暖与友谊”,莫斯科大学的俄文教师、系里的工作人员、同一教研组的同事,从生活、学习到文化体育活动,都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中国的留学生。这也让他能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像老师苏步青叮嘱的那样,在无限连续变换拟群理论上有所突破,并跨入到偏微分方程的研究中。

  在当时,莫斯科大学有着更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谷超豪希望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最新的方法。他辗转于两个讨论班上,每天工作11到12个小时,甚至在妻子胡和生前来探亲之际,这对伉俪也是双双扎进图书馆里,体味着数学的“浪漫”,他们在英文、俄文原版学术专著里废寝忘食,还抓住机会和微分几何学家H.K.拉舍夫斯基教授进行学术长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谷超豪的钻研下,他不断地得出新的成果,每隔两三周做一次学术报告,深得同行们的赞赏,还写出好几篇论文公开发表在苏联和国内的杂志上。

  1958年6月,拉舍夫斯基教授认为谷超豪这一年的科研成果已经到达了“博士水平”,建议他向学校提出申请,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到了第二年2月,菲尼可夫、拉普切夫等几位老师也提出建议,希望谷超豪能申请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

  由于苏联的博士论文工作量很大,需要花费的时间长、难度大,不少学者往往是白发苍苍才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当时全苏联各专业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而年纪轻轻的谷超豪29票全票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他也是第一个在莫斯科大学作博士论文答辩且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这份29票全票通过的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在展览现场展出。2011年起,在另一位留俄复旦人刘军梅(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的帮助下,学校档案馆先后数次与俄罗斯驻上海领事馆、莫斯科大学等机构联系,搜寻到了谷超豪在莫斯科大学期间的完整学籍档案,这段历史也由档案馆原馆长周桂发在现场生动讲述。

  留苏生涯在谷超豪的人生道路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回国后,谷超豪没有继续微分几何的探索,他敏锐地看到了尖端科技发展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与高要求,选择了对国家科学事业发展更有利的偏微分方程学科,希望培养年轻人进入这一新的数学领域,建立起复旦大学偏微分方程学派,成为中国偏微分方程的重镇……

  “怎么会有如此刻苦用功的学生!”

  当谷超豪在莫斯科学习偏微分方程时,金重远也在苏联的另一个重要城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奋斗着。

  1952年10月,金重远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实际上,金重远的个人兴趣更偏向中国语言文学和英国语言文学,俄文只是他的第三志愿,但由于俄文人才非常缺乏,金重远最终响应国家需求,开始了俄文的学习。

  金松介绍父亲金重远实物档案

  在专业里,由于出色的外语功底和优异成绩,1954年7月,经中央编译局选派,金重远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以学习先进文化理论知识,建设先进富强的新中国。

  在列宁格勒大学的第一年,金重远日日夜夜苦学俄语,经过一年的勤奋学习,他从最初的云里雾里,慢慢到在课上能听懂、记笔记,还能阅读一些俄文的课外书籍。此后,金重远又深深地被法国史迷住,于是法语成为了他主动迎难而上的第二门语言挑战。

  金重远参加了一个专为中国学生开设的法语学习班,不久后,学习班中的其他同学纷纷离去,最后只剩下金重远“孤家寡人”,不离不弃那迷人的法语。苏联教师对他的学习精神表示赞许,破例地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在一学年中帮助他修完全部教学大纲。到了三年级,金重远开始学马克思的《资本论》,又用了整整两个学年,把力量扑在德文的学习上。在俄罗斯零下几十度的寒冬中,金重远天不亮就起床,啃几口列巴就开始一天的苦读,直到子夜时分才休息,几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对此,他的俄罗斯导师都不禁感叹:“上帝呀!怎么会有如此刻苦用功的学生!”而他自己则学海无涯苦作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在五年级期间,金重远又自学习了西班牙语……正是这样的不懈努力让他日后成为了深谙俄、英、法、德等多种语言的史学大家。

  历史学的研究讲究客观公正、重视史实,在列宁格勒大学切身感受苏联的生活也为他之后做俄罗斯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留苏期间,他和苏联同学们亲密无间,深深感受到了异国他乡的温暖关怀,他也充分利用了这个学习机会:国家补助津贴从不用来改善伙食、体验生活,而全被用来购买、复印大量书籍资料。在金重远哲嗣金松的眼中,父亲几乎一生都保持着这样朴素的生活方式,“他过着完全落后于时代的物质生活,尽管物质上是贫乏的,但是他的精神是富裕的。”

  1959年,金重远获列宁格勒大学欧美史专业优秀文凭,同年,他回到复旦历史系任教,除此之外,金重远还在国政系、新闻系、外文系开课,他力求学生听得懂,于是,“做个好老师,上好每堂课”就成了他在复旦50年任教生涯中时时刻刻的自我要求。

  学生张国伟在展览现场回忆起他的精彩课堂,印象最深的是他没有教材、没有课件,从来只带一支粉笔,口袋里只放着几张小卡片,“我们都很惊讶于他的知识储备,每节课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在他眼中,金重远是“百科全书”一样的存在。

  凭借自己在留苏生涯中打下的外语基础以及对苏联社会生活掌握的第一手经验,后来的岁月里,金重远在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史学理论诸多领域做出了独创性贡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史学人才。尽管他评价自己是“Acommonteacher,只不过做到了勤勤恳恳工作,坚守岗位,对任何事情都不马虎”,其实,这位世界史研究领域“大咖”所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他自己认为的要多得多。

  2004年5月12日,金重远荣获由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授予的“圣彼得堡三百周年荣誉勋章”及证书。对他来说,那是来自“第二故乡”的赞誉,那片土地不仅塑造了他的学养,留学期间的生活习惯也在后来的岁月里与他如影随形,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父亲留苏时随身带的皮夹子之后都一直在用,几乎伴随了他的后半生……”展览现场,金松向大家介绍道。

  “恰同学少年——留苏档案见证百年复兴路图片巡回展”按百年历程分为为党留学、为国留学、为梦留学三大板块。贯穿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全过程。

  在展览上,还能看到李岚清、吴养浩、郝柏林、丁大钊、石钟慈、干福熹、方守贤、林永年、秦伯益、金鉴明等一批留苏复旦人的身影。

  回望中国共产党建党、兴党、到强党的百年征程,几代留苏学子把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矢志不渝跟党走,追求真理,刻苦学习、无私奉献,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用一颗颗赤子之心,谱写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作者:项天鸽高艳

  编辑:姜澎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资讯点击咨询
最新资讯点击咨询
热门资讯点击咨询
相关资讯点击咨询
推荐内容点击咨询
热门内容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