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咨询网

栏目导航
应届生入户栏目

撒钱、包住、介绍对象……城市争相抢留毕业生,但靠“真金白银”还不够

栏目:应届生入户 人气:0 发布日期:2023-06-13 来源:网络

落户咨询二维码  

撒钱、包住、介绍对象……城市争相抢留毕业生,但靠“真金白银”还不够

(撒钱、包住、介绍对象……城市争相抢留毕业生,但靠“真金白银”还不够)

  “毕业之后去哪里发展?”

  每年毕业季,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都会被提起。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破千万,也被外界称为“最难毕业季”。

  对城市而言,一千多万人才无疑是争抢的对象。今年6月,福州、武汉、合肥、南宁等地分别推出了针对应届生的留才揽才政策。放开落户、租房购房优惠政策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岗位定向对应届毕业生开放。

  除了“北上广深”这类头部城市,留在毕业所在城市也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选择。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从区域来看,一线城市仍旧是应届生招聘大户。但值得注意的是,应届生在求职意愿上不再扎堆一线城市,长三角、成渝城市群留才成果显现。其中,上海高校毕业的应届生在上海本地的求职率最高,为85.86%。杭州、重庆、成都位居第二至第四,为75.38%、72.23%、71.07%,均高于深圳、广州和北京这三个一线城市。

  抢留在本地就读的高校生,似乎又为“城市抢人大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资料图据视觉中国

  应届生就业重心下沉

  新一线城市吸引力明显提升

  “本人985应届硕士,拿到了无锡和南昌的人才引进,您觉得哪个城市会好一点?”

  从4月份开始,王明(化名)后台收到的粉丝来信中,类似这种“求助贴”突然开始多了起来。

  王明的账号专做备考咨询,不少粉丝向他讨教毕业后的城市选择。他发现,很多毕业生的未来选项中,二三线城市开始被多次提及。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提到近五年的一个规律:应届本科生就业重心下沉,逐渐从大城市向地级市及以下转移,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体现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

  以城市来看,到中、西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本科生比例(2019~2021届分别为31%、33%、34%)高于东部(2019~2021届分别为21%、23%、22%),且持续上升。大学生就业重心向中小型城市、中西部地区转移。

  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就业比例稳步上升,2021届本科生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27%)较2017届(24%)增加了3个百分点。具体看城市,杭州、苏州、成都外省籍毕业生流入增长明显,其中到成都就业的本科生中外省籍占比提升了9个百分点。报告指出,新一线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生态、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等不断完善,将持续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就业。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数据显示,59.7%的毕业生选择留蓉就业/创业。

  《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同时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二线城市的就业比例为20%,较2019届(18%)有所提升,说明二线城市的吸引力也正在增强。

  留在毕业所在城市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一位在东莞毕业的高校生告诉红星资本局,身边有很多同学留在东莞工作,在他看来东莞是个“可进可退”的城市,“城市位置好,四大一线城市有两个就在附近,无论以后留下发展还是去其他城市都方便。”

  方便就业是另一个优势。他提到学校有很多校企合作的项目,实习就是东莞本地的企业,所以就业压力不大,毕业就可直接就业。

  城市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吸纳更多年轻人才,这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城市的共识。这也是近年来各地“抢人”力度持续攀升的主因。而人才下沉对二三线城市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多地提前出台相关政策

  抢留本地毕业生

  今年步入毕业季以来,为了争抢一千多万的毕业生,多个城市也争相推出了各类优惠政策。

  以武汉为例,今年初就提出了“再留30万毕业生”的目标,同时筹集“高薪优岗”10万个。6月武汉推出的措施中,提出了租房按不高于市场租金70%缴纳租金,全市国有企业新增岗位应拿出不低于60%比例用于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

  事实上,武汉留住大学生的计划从2017年就已启动。当时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后又明确在“十四五”期间,每年留住30万名大学生,5年留住150万名大学生。

  安徽也实施了多年的“大学生留皖工程”,为了能将更多毕业生留在安徽,政府甚至当起了“红娘”——去年安徽在留皖工程中还提到了大学生婚姻帮扶工作,旨在“情感留人、情感暖人、情感聚人”。今年安徽又提炼了“筑梦江淮9条”,涉及就业渠道、安居保障、供需对接等方面。

  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在各地推出的政策中,很多都包括了租房上的减免,也不乏有直接“撒钱”的狠招。

  比如6月福建省福州市承诺毕业三年内(含毕业年度)有意在福州求职、创业和实习、见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均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每人仅限享受一次。这相当于“包住一年”。

  效果也是相当显著。据中新社报道,在该政策公布两天来,福州高新区的保障房源已被抢空。

  而南宁今年的政策,则提出直接发放生活补助,按照博士研究生每年5万元、最高25万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年2万元、最高10万元,全日制本科生一次性1万元的标准。厦门也提出,在厦就业的全日制应届高校毕业生可落户厦门,并分层次给予最高8万元生活补助。

  今年2月,浙江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可贷款10万—50万,引发外界关注。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除了租房优惠外,多地留才政策中均提到了对“大学生创业”加以鼓励。

  比如高校毕业生在皖创业的,最高可申请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期限最长3年;广东则是个人最高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陕西湖南湖北也推出了各自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新政。

  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告诉红星资本局,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方面,需要给予年轻人“青春活力”的氛围,“留住大学生,就相当增加了城市的新生力量,地方政府可以给他们更多创业支持。”

  城市pk:

  教育大市人才外流,经济大市抢建高校

  如果说高校毕业生代表着人才红利,那么城市拥有越多高校是否就意味着在人才争夺上可以占得先机?答案并非如此。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在去年通过全国2456家高校的毕业生样本,分析了近几年应届生的流动情况。

  从36个重点城市毕业生居留率看,深圳总吸引力最强,重点院校、非重点院校均排在最高,平均居留率高达75%。

  “北上广深”中,广州市的居留率最低,为60.7%,广州市很多毕业生被临近的深圳吸引,深圳在应届毕业生的抢人大战中已逐步建立领先位置。

  全国36个重点城市毕业生的居留率排名

  虽然深圳是“中国大学生收割机”,但自身高校资源并不丰富。

  根据各省市统计局2021年数据,普通高校数量排名前五位的是北京、武汉、广州、重庆、郑州;排名后三位则是宁波、青岛、深圳,位于长三角的“最强地级市”苏州则排名倒数第十。

  本科院校数量排名全国第二的武汉市,上述居留率排行跌出前15位。这也说明了城市“拥有毕业生”和“留住毕业生”并不成正比关系。

  2017年武汉启动了“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同年成立“招才局”,率先开启了“抢人大战”。据智联招聘数据,2017年武汉人才净流入占比由负转正,近三年该数据为0.1%、0.2%、0.5%,呈上升趋势。

  教育大市在疯狂留人,另一方面,经济强市也开始“抢建大学”,试图在抢夺全国人才之外,自己培养本地化人才。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曾透露,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200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十三五”期间,深圳建了5所大学,同时还提出,争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达到20所左右。

  苏州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布局也加快了速度。仅近两年,苏州签约在建的高校(包括校区)就有11所。

  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一定强关联。“高校优势专业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当地高校的生源也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打造好本地高校的教学质量、教育层次,本身也有利于高校所在城市留住人才。”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对红星资本局表示。

  城市“抢人”思路转变:

  从真金白银到产业优势

  “留住本地毕业生,确实成为很多城市揽才的一个重点。”杨舸告诉红星资本局,这与今年的就业大环境不无关联。“今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所以针对高校毕业生方面,各地今年都有一些侧重。”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多次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今年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各项促就业政策向高校毕业生倾斜。教育部也要求各地高校要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杨舸表示,从以往的经验看,城市在留住高校毕业生方面,主要集中在四方面:现金补贴、直接落户、住房优惠和创业基金。“从实际效果看,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不过业内很多观点还是认为,光靠‘真金白银’远远不够。”

  58同城《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61%的毕业生因为就业机会改变工作城市。不论是选择一线城市或非一线城市,“就业机会”仍是毕业生们最看重的因素。

  如果“真金白银”只是片面手段,那城市留住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什么?杨舸提到了产业优势,“城市有重点发展的产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围绕这些来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抓人才更有的放矢。”

  按照产业优势抢人才,这在各地今年吸引毕业生的措施中也能略见一二。比如武汉,今年产业布局体系提出:九大支柱产业,六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

  而武汉今年为毕业生筹集的10万个岗位中明确了范围——围绕“光芯屏端网”、网络安全、数字创意、人工智能等领域。其中,“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武汉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网络安全、数字创意、人工智能则位列武汉“六大新兴产业”的三席。

  再看合肥近日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双千培养工程第1包公开招标公告》,要花费500万培养500名高校毕业生,范围是与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培训方向立足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暨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发展需求。

  除此以外,杨舸还提到了平台建设。“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省级科研团队,或者创业孵化基地等,通过这些平台吸引高校毕业生,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如果没有充分可供人才施展的空间,也很难留住。”

  红星新闻记者王田

  编辑余冬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资讯点击咨询
最新资讯点击咨询
热门资讯点击咨询
相关资讯点击咨询
推荐内容点击咨询
热门内容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