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咨询网

栏目导航
上海落户资讯栏目

上海最大胆的户籍新政,为何引发多方争议?

栏目:上海落户资讯 人气:0 发布日期:2023-01-26 来源:网络

落户咨询二维码  

上海最大胆的户籍新政,为何引发多方争议?

(上海最大胆的户籍新政,为何引发多方争议?)

  

  

作者|张老师(高校教师)

  

思想潮专栏作家

  

来源|思想潮

  

2020年的疫情让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持续性话题,而最近出台的上海人才落户新政(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上海),再次让舆论聚焦到毕业生就业目标上。

  

这背后带来了许多的讨论——关于机会与公平,关于人才与城市竞争力等等。

  

而身边朋友更多集中于讨论上海在当下大城市抢人大战中的姿态与目标,这其中不乏笔者身边诸多高学历、高技能、高收入的新上海人,站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才竞争、产业竞争、科技竞争的平台上,人才新政对上海意味着什么?

  

  

  

无奈离开的背后:城市的门槛有多高?

  

那是多年前笔者身边的一个故事,作为曾经顶着国内顶尖名校光环的毕业生,刚踏上社会时多少带着些许的自负与骄傲,而这时同一间办公室师姐的故事,却犹如现实的耳光啪啪打在了脸上。

  

我们是同一个系的校友,师姐毕业后来到上海一家主流出版社担任编辑,算是专业对口,也符合她兴趣特长。

  

然而,当她来报到之后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而尴尬的问题,根据当年的上海落户政策,她正好差两分,因为虽然作为名校毕业的硕士生,由于她所在专业(文史类)非重点专业目录,使她失去了宝贵的专业左边加分右边,而无法以应届生身份直接落户。

  

带着这个深深的遗憾,她开始了在出版社的工作。

  

由于城市落户政策很严格,应届生具有相对优势,而如果应届无法落户,她可能需要漫长的等待才有居转户的机会,而拿着居住证对于一个已经背井离乡的女生来说有切实的不安和漂泊感。

  

经过漫长的纠结反复,当我最后得知她的信息时,是两年后,她终于考取了北京市的公务员,得以落户北京,她也不得不挥挥衣袖,离开了让她或爱或恨的上海。

  

  

  

公平还是歧视:落户政策的争议

  

落户政策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头等大事,每年一点点小小的变更都会影响许多人的命运。

  

跟师姐同年进出版社的还有一个来自上海本地高校同专业的毕业生,然而由于她作为本地高校毕业生幸运地享受了宝贵的2分左边加分右边,最后得以直接落户上海,两人的命运就在那一瞬间彻底不同。

  

由此,高校所在地左边加分右边、专业左边加分右边、海归留学生政策,其他包括优秀毕业生、发明专利等等各种左边加分右边优惠政策,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种争议。

  

落户政策本身无疑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他们的专业技能符合城市的发展目标,他们能为城市经济发展做更大贡献,等等。

  

但在这些相对虚化的绩效背后,如果有可以衡量的指标来计算,这是一个关乎公平的大问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政策,就上海而言,以前的政策曾被指保护本地高校,青睐留学生等。

  

不可否认,正如有的指导老师所说那样,报考一所大学不仅要看它的专业、排名,它的地理位置也相当重要。

  

从毕业生统计来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校毕业生仍有相当比例会选择留在高校所在地发展,而无论是求职人脉、实习机会等等,在求学城市找到工作,乃至成家立业安定下来,是不少人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重要部分。

  

  

而另一方面,对于留学人员的引进也长期以来是一项重要工作,从凤毛麟角的公派留学生到今天以百万计的覆盖各国的庞大留学生群体,他们带来了不少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也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对外交流的人才市场和经济环境。

  

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把珍贵的落户机会倾向于以上群体之后,带来的是对国内其他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劣势。

  

他们本来就缺少实习和人脉,需要支付更高的求职和就业成本,加上户籍的巨大差异,使他们更少机会来到上海工作,即使专业对口,即使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这就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周边二线城市的相对优越条件使他们倾向于选择诸如长三角或珠三角的就业机会,而引发城市间人才的不同流向。

  

  

人才争夺战:落户政策的长期影响

  

笔者在台湾访问期间,曾有位老师闲聊间开玩笑,说国内那座城市的户口最“贵”?

  

掰着手指一算,估计还是得算北京。照他计算,如果北京户口值100万,上海大概是50万样子,深圳则又次之(大约十年前)。

  

户口如何带来价值?对于一个本地土著似乎不太明显,但新上海人给我算过账:医疗、教育这些最看重的公共资源,是倾向于本地户籍的,再加上一线城市房产投资增值等等,户口绝对是自带价值的。

  

我们知道,城市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而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原因,国内自北上广深至小城镇,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量差极大的等级,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具有资源集聚带来的明显优势: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工资、更完整的产业、更便利的交通、更丰富的娱乐生活设施等等,年轻人来这里求学、工作、定居,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

  

但近几年这一趋势受到几方面影响:一方面城市户籍制度始终将相当一批年轻人排除在资源共享的范围之外,没有户籍意味着不能买房,进而影响成家和子女抚养等。

  

另一方面,这些超大城市日益高昂的生活成本使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年轻人租房买房都成为巨大的负担,安家似乎也成为一种奢望。

  

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正是在这些超大城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日益凸显,巨大的养老负担,城市后续发展的增长动力,从长远来看,无疑都是现实而棘手的问题。

  

  

“人才争夺战”成为这两年的热词。在长三角范围内,上海相对杭州、苏州、南京,城市吸引力在哪里,竞争优势在哪里。

  

不少毕业生用脚投票,选择离开了上海,来到周边城市就业,他们的答案很现实:上海落户门槛高,而失去应届生身份,要取得户口将极大打乱他们的人生计划。

  

另一面则是周边积极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公寓、产业规划、生活成本,让他们留下来。

  

据近两年统计,超大城市中除了广州外,北京、上海的毕业生更多选择京津冀、长三角周边城市而不是留在北京、上海工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对于北京、上海的地位无疑是不利的,如何在三个经济区域板块中领先,如何在周边三角区中保持领头羊地位,人才还真是第一生产力。

  

这方面,上海本次新政应该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是,考虑到政策的一定滞后性,这步子还能更大一点,弹性还能更大一点。

  

人才政策应考虑长期的效果,匹配产业发展、城市定位的目标,比如除了临港地区等人才新政,对于重点专业领域人才、对于技能型人才,是不是只以学历、院校来衡量,这是未来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资讯点击咨询
最新资讯点击咨询
热门资讯点击咨询
相关资讯点击咨询
推荐内容点击咨询
热门内容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