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咨询网

栏目导航
深圳入户资讯栏目

风向变了!互联网大牛、海归博士、985毕业生回流制造业

栏目:深圳入户资讯 人气:0 发布日期:2023-01-06 来源:网络

落户咨询二维码  

风向变了!互联网大牛、海归博士、985毕业生回流制造业

(风向变了!互联网大牛、海归博士、985毕业生回流制造业)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经济一季报,一季度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较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其中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40.8%、24.3%、10.2%。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

  南都商业数据新闻部近日调研发现,在制造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过程中,多层次人才的引入是关键。一方面普工/操作工为代表的一线基础技能岗位的招聘需求正逐渐被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所替代,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人才需求与高科技企业越来越重叠。尤其是近年来985毕业生、海归博士、互联网大牛等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工厂)“回流”,这些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超强助攻”。

  【人物】

  90后、00后眼中的工厂

  2019年夏天,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谢红玉拿到富士康集团的时候,她没有想到22岁的自己真的会走进工厂成为一名“厂妹”。

  “公司有大片的园区,我以为除了工厂可能还有专门的办公楼给我们用,但没想到最后真的每天都在工厂办公”,谢红玉向南都记者感慨,刚“进厂”的第一个月她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没有商业写字楼的窗明几净,没有互联网“高大上”的光环,在朋友们看来,走进工厂就成了“厂妹”,每天面对的只有压抑的厂房和枯燥的机器。

  对于外界不友好的观点,谢红玉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我一直认为实业兴邦,从事制造业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谢红玉称,工作两年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目前谢红玉在富士康通讯网路产品事业群(CNSBG)担任产品经理,负责富士康“灯塔工厂”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发。

  “供应链管理系统核心功能是给客户承诺供应量和时间,以前由业务人员来做,需要至少半天时间,做出来也不一定准确。现在系统根据现有产能和物料几分钟就能排出来”,谢红玉称,看着工人们用着她做的系统减轻了工作负担,她觉得这份工作是有价值的。

  “现在我自己比预想中还要更喜欢工厂”,谢红玉向南都记者表示,一方面扎根工厂的工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晋升通道等并没有外界描述得那么差,“工厂不会996,加班会给足加班费,包括‘五险一金’、产假都很齐全,尤其在疫情之下,工厂给我一种家的感觉。”

  和谢红玉有同感的还有00后的周雪,这个从小就爱研究机械的女生对工厂有着独特的钟情。

  “女生在工厂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沟通表达能力。主管会根据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不用担心性别歧视”,周雪称,进入工厂一年多来,她越来越适应这份工作。

  2021年入职的周雪原本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在参加了编程语言培训后,她成功开发出一款用于记录车间工具使用信息的App“Controller”,目前已转岗成为自动化联网工程师。

  “我原本以为工厂的工作是枯燥和重复的,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学到了很多技能,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视频剪辑、编程培训等”,周雪称,与工厂伙伴一起学习、钻研的经历让她收获了感动和成长,疫情隔离期间收到来自主管的关怀则让她感受到了公司的温暖和人性化。

  枯燥的流水线、沉闷的工作环境、重复的工作内容……这是传统工厂给外界留下的刻板印象,但南都记者走访调研发现,随着工厂数字化、智能化的推进,随着越来越多新鲜力量的加入,当下的中国工厂早已褪去旧面孔,成为新生代年轻人愿意为之奋斗的热土。

  谢红玉(25岁,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工厂两年,我的沟通能力、自信心都有所提升,我变得敢于展示自己,也希望用自己的能力给别人带来帮助。蒋蕊莲(25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工厂的工作氛围很融洽,没有内卷;做出来的产品投入生产线使用时,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我学会了自我管理,对未来的目标更明确了。李树灿(24岁,富士康工业富联智能科技学院):工厂稳定的工作让我的内心更加的踏实,接触了很多人和事,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同时,在工厂里也可以通过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申请奖金等,让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

  海归博士走进制造业

  2020年6月,接到富士康集团抛来的“橄榄枝”后,史喆的心中很快便有了决定:转换创业公司联合创始人的身份,投身于制造业工厂。

  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史喆的学习、科研和工作经历都与智能制造相关,2018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完成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国内多家企业担任数据分析工程师、算法系统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岗位。2016年也一度成为一家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负责工业智能解决方案及战略大客户。

  “我原来的创业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智能解决方案,制造企业是我们一大客户群体,也是我们技术输出的重要方向,合作中我可以感受到客户对于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强烈需求和意愿,也深深觉得制造业大有可为”,史喆向南都记者表示。被智能制造的广阔前景所吸引,他毅然决定加入富士康,担任首席数字官(CDO)和工业互联网办公室主任。

  “富士康的数字化很早就启动了,之前各个业务板块都在尝试,是一个碎片化探索的过程,现在需要专业的团队推动集团层面进行更高效的数字化”,史喆称,数字化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作,需要调动各个业务的力量去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史喆称,年轻化、专业人才的加入让工厂的数字化进程如虎添翼。

  富士康灯塔工厂

  2020年至今,富士康在大陆地区完成30余座内部“灯塔工厂”改造,分别位于成都、郑州、武汉、深圳、烟台、廊坊等不同厂区,涵盖模具生产、CNC加工、表面贴装、系统组装等重点场域升级。在全球90座世界经济论坛(WEF)评选的灯塔工厂中,富士康目前占据4座。

  互联网大牛投身制造业数字化

  在史喆选择加盟富士康的同时,来自互联网大厂的“技术大牛”们也在流向制造行业。

  在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沈小勇,毕业后曾在腾讯优图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但现在他成了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每天在工厂里奔波。

  “我们主要帮工厂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通过高度自动化节省人力,原来工厂需要3000个人,现在可能需要300人。二是解决生产安全的问题,帮企业规避风险。三是提升生产质量,既规避风险又提高效率。”沈小勇接受采访时表示,比如某汽车部件厂商生产的轴承出现了裂缝,他们可以提供轴承AI检测一体机,一次性进行23种缺陷类型的自动识别,质检效率提升了80%多,检测准确率接近100%。

  思谋创始人及董事长贾佳亚是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也是沈小勇的博士导师。此外,贾佳亚还是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并于2017年曾加盟腾讯,担任优图实验室X-Lab创始负责人,是腾讯最高级别杰出科学家。2019年沈小勇和博士导师贾佳亚教授一起创立思谋科技。

  这是一家智能制造科技公司,致力于研发AI技术、软硬件一体化产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2021年6月24日,思谋科技完成了2亿美元B轮融资,整体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拥有多年互联网行业科技沉淀的瓦特曼智能的创始团队也把目光投向工厂、矿山,试图用科技改变老旧的行业。这家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为钢铁冶金、有色金属、矿山等行业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无人数字工厂改造,目前推出了铝电极智能清理打磨机器人、碳电极智能在线监测系统等产品。

  瓦特曼联合创始人兼CEO谭胜虎是北京大学微电子系硕士,资深互联网连续创业者;创始人兼CTO陈仁博士曾担任腾讯无人驾驶团队技术负责人,先后在百度无人驾驶和深度学习研究院任职;联合创始人陈洪拥有超过二十年的工业自动化领域产业和管理经验。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75%,多来自腾讯、华为、百度、ABB和有色金属、钢铁制造等行业企业。

  【趋势】

  博士岗位薪酬、招聘规模高位增长

  从985毕业生到海归博士、互联网技术大牛等多元化人才涌入制造业并非个别现象。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产业界对博士的招聘需求和招聘薪资连续三年高位增长。

  《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产业界应届博士生招聘需求同比增幅达到75.7%,平均招聘薪资元,数字技术类岗位的应届博士生平均招聘薪资达到元。《2022年春季就业市场趋势观察》则显示,2022年春季需要招聘博士的岗位规模同比增幅达到120%,平均招聘月薪达到了3.6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中小企业成为产业升级和高学历人才就业吸纳的关键引擎。2022年春季,高端制造业领域专业技术类(包括数字技术和工程技术)岗位招聘规模同比增速最快的是500-999人规模的企业,增幅达到121%。对博士学历人才最为渴求的是100-499人规模的企业,而500人以下规模的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博士招聘岗位。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

  从博士学历人才需求的岗位来看,来自医疗制药行业的博士学历人才需求占比超过35%,已经超过数字技术领域,位居各行业首位,排名最高的是生物制药工程师、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此外还有算法研究员、化工工程师、材料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电池工程师、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等。

  数据来源:BOSS直聘研究院

  从行业分布来看,春招旺季,新能源、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工业自动化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招聘规模出现快速增长,同比增幅超过40%。招聘需求突出地表现在工程专业技术岗位上:2022年春季以来,高端制造业中工程技术类岗位的招聘规模同比增幅达到77%,是增速最快的细分职类。同时,工程技术类岗位在高端制造业整体招聘需求中的占比也最高,达到24.8%,较2021年同期提升了6.7%。

  制造业人才需求两大新趋势

  事实上,高学历、多层次人才的流入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7.7个、1.6个百分点。

  一季度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增加值同比增长,25个行业高于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其中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7%,延续2021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态势;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恢复步伐明显加快。

  “我们锚定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努力提升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同时,组织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新公布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引导支持新型显示、能源电子、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招聘趋势,前程无忧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指出,从今年一季度招聘趋势来看,普工/操作工为代表的一线基础技能岗位的招聘需求正在被逐步替代,“从岗位来讲,如自动控制工程师、电气工程师、通信技术工程师、质量管理/测试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半导体技术工程师等‘高质量’岗位需求更为明显。以制造业中最需要高学历人才的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为例,雇主对有专科、本科和硕博学历的人才需求占比近八成,学历越高的人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有更多的选择工作机会。”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

  “对比国际上的制造企业,可以看到工厂员工的本科率是非常高的。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首先需要具备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数据技术团队、数据分析团队、平台开发和运营管理人员等,只有团队搭建完整才能拥有很强的数字化思维”,史喆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数字技术人才和研发人员,对博士类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算法工程师和产品研发。

  联宝工厂相关负责人同样向南都记者指出,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联宝在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相关的转型,以前大量需求集中在一线操作员工,现在的需求逐步转向高技能型人才,“现在联宝需要的是‘五会’技能型人才,‘会说、会做、会教、会带、会创’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联宝工厂是联想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研发制造基地,也是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在供应全链条互联互通、柔性制造、虚实结合、闭环质量和智能决策这5大能力加持下,联宝工厂平均每天可智能处理5000笔订单,其中80%以上是单笔小于5台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工厂能够做到平均不到一秒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

  联宝工厂

  “随着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未来制造业工厂的总雇员需求量可能会缩减,这也意味着,制造业企业中,人要胜任的工作技术性会越来越强,需要更多能够从事数字化建模、策略规划、精密测量检验及智能机器协调等方面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的高素质人才。”前程无忧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看到制造业人才需求的两个趋势,一是人才的个体价值越来越高,人正变得更精贵,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人才需求与高科技企业越来越重叠。”

  【应对】

  制造业如何提升人才吸引力、优化人才结构

  在前程无忧相关负责人看来,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形象正在发生转变,工厂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生产链中的大部分工序开始都由工业机器人、无人运输车和自动化仓储设备来运作,员工仅需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进行实时生产信息监控。

  在此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应摆脱社会固有认知里的低端劳动力形象,应重视雇员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例如投入员工培训,提升网络课程占比,通过学习管理系统模块的引入,有效地提升了员工的学习管理效率。进一步通过实现丰富、移动化的学习资源促进员工的培养。同时,在员工关怀与福利方面,除了传统的补充公积金、补充医疗、企业年金之外,积极建立职业健康及医疗服务中心、给予灵活工作模式、提供租房购房补贴等措施。

  事实上,除了提升福利保障之外,工厂也已经意识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只有提供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路径,才能减少人才流失,持续优化制造企业的人才结构。

  其中,联宝科技从文化层、战略层和战术实施层几个层面,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

  “在文化层上会跟我们的蓝领工人同进退,让他们跟我们一起学习数字化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学习新技能,满足不断迭代的需求。从战略层来说,人的柔性和智慧是机器不能取代的,需要人机协同、人机配合。从战术层来讲,人有人的优势,机器有机器的优势,我们要发挥双方的优势,落地到每一站,平衡经济效益。”联宝工厂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从传统制造到先进制造,从机械加工走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需要大量人才,希望国家能够给我们一些相应的人才补贴政策,引导更多的产业工人愿意学习技术。企业自身则会从人力人才发展、组织、IT系统的建设、智能制造体系等方方面面升级改造,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制造业,吸引更多有技能的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富士康则搭建了从集团到园区不同层面的人才培育体系。集团层面设有“富士康大学”,目前针对模具加工、工业工程等技术培训体系共培训学员230余万人次,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辛辛那提大学等5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从中专至博士的33个热门专业的学历教育。

  富士康成都园区还成立了人才发展服务处,为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学历教育、素质培养等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同时搭建了不同层次的培训体系,促进人才结构转型升级。

  出品:南都商业数据新闻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马宁宁

  数据收集:马宁宁孔学劭傅晓羚

  策划统筹:甄芹田爱丽

  制图:何欣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推荐资讯点击咨询
最新资讯点击咨询
热门资讯点击咨询
相关资讯点击咨询
推荐内容点击咨询
热门内容点击咨询